项目名称: 中距离无线充/供电系统
转移转化方式:✔转让 □许可 □作价入股 □其他
技术成熟度:✔实验室 □小试 □中试 □小批量生产 □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 □新材料 □节能环保 ✔其他
申报高校: 上海大学
1. 项目总体介绍:在无线充、供电技术中,磁感应无线电能传输(IPT)原理简单、技术成熟、成本低廉、传输效率高、不受电介质遮挡、对人体影响小,是目前公众接受度及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技术。目前IPT已应用到多个领域,近年发布的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智能配件如无线耳机,大都加入了无线充电的功能;在交通运输领域,无线充电技术广泛应用于部分机车及电动汽车之中,不但能有效解决充电桩的建设问题,还能缓和电动汽车充电过于集中的弊端;医疗器械的电能供应模式也受无线充电技术的影响,实现了体外电能供应,利用人体内外的两个小线圈之间的感应耦合输送电能;除此之外,无线充电IPT技术还应用到了航天航空、水下探测、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无线充电的大规模应用的时代即将到来,市场极为广阔。但是,目前在消费电子设备领域实现商用的无线充、供电技术传输距离短,多在1厘米以内,与有线传输技术相比优势不明显,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本项目设计出传输距离达到5厘米同时传输效率达到90%的平面化IPT系统,其能量发射端可直接置于桌面下方(无需破坏桌面),接收端可安装于各型消费电子设备底面,实现无损安装。 ![]() 图1. 安装于显示器支架底面的无线电能接收端 ![]() 图2.无线电能传输演示实验系统该项目属于集成设计技术 该系统采用了一种集成了补偿电路的新型电能传输线圈,结构简单、工作频率稳定、效率高。该结构可采用印刷电路板工艺加工,易于与其他功能电路进行集成设计,占用空间小,加工成本低。 | |
2. 技术创新点:该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应用了一种集成了补偿电路的分段式结构的自谐振线圈,使得该系统的传输距离提高至5厘米量级;在该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接收端引入了变压电路,提高了该系统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 | |
3. 知识产权归属及相关专利说明:已提交相关发明专利申请,尚未取得批准。 | |
4.商业化概述 (市场前景):1.针对消费者:该系统的发射端可无损安装于桌面下方,可移植性好;接收端可贴合地安装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以及其他任何桌面电子设备底面,可通过加装外挂的方式将上述设备进行无线化改造。可直接卖给个人用户,市场广阔。2.针对电子设备公司:目前,鼠标、键盘等电脑外部设备均已实现无线化,显示器的供电线成为了桌面上的“最后一根线”。将该系统应用于显示器,可使得办公桌清爽利落,摆脱“最后一根线”的束缚。率先应用该技术的显示器或品牌电脑厂家,可将该系统内置于旗舰机型中,与竞争对手拉开技术差距,展示厂商技术实力,形成差异化竞争局面。 | |
5. 优先使用产业领域及地方区域:优先使用产业领域:个人消费电子领域及办公消费电子领域。 | |
6. 初步意向交易方式及金额: 初步意向为技术转让,金额200万元。 | |
7.行业状况目前在消费电子设备领域实现商用的无线充、供电技术传输距离短,多在1厘米以内,与有线传输技术相比优势不明显。 | |
展示方式:✔实物(或模型) □展板图文 □多媒体演示 | |
展示要求:有现场演示,实物尺寸为1米*0.5米*0.5米,展示要求有220V交流电源插座和展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