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新能源汽车电池综合利用技术与成套装备

新能源电池,重点成果

退役新能源汽车电池综合利用技术与成套装备

 项目名称:退役新能源汽车电池综合利用技术与成套装备

转移转化方式:转让 □许可 □作价入股 ■其他   

技术成熟度:□实验室 □小试■中试 □小批量生产 □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 □新材料 ■节能环保 □其他

申报高校: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1   年  1 月 20 

1. 项目总体介绍:本项目采用基于“精确拆卸-多级破碎-物理分选”的组合工艺,可高效回收退役动力电池中的有价组分,实现资源循环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项目的优势在于: ①生产过程中工艺水循环利用、无废水排放,避免了现有湿法冶金工艺产生的高强度含重金属、高浓度氨氮废水排放,其治理非常昂贵;②通过封闭化装备设计,避免废气和粉尘的无组织排放,并经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 
2. 技术创新点: 
3. 知识产权归属及相关专利说明: 
4.商业化概述 (市场前景):随着我国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新能源汽车存量由2010年的0.191万辆快速增加至2018年的230.63万量,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142.79%,其占全球总存量的比例亦由2010年的12.76%增加至2018年的45.02%。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24.2万辆和120.6万辆,相应的渗透率分别达到4.83%和4.68%。截至2019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存量达381万辆,推广规模居于世界首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动力电池的需求持续攀升,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出货量和装机量分别由2016年的30.8 GWh、30.5 GWh和28 GWh增加至2019年的85.4 GWh、71 GWh和62.22 GWh,相应的CAGR分别为40.49%、32.53%和30.49%。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相关数据,2019年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规模达到710亿元人民币,预计2025年将超过900亿元人民币。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相关数据,按照动力电池4-6年使用寿命测算,2020年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退役量为26.6 GWh(约26万吨),2025年将达到134.49 GWh(80万吨),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大的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2018年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进入集中退役期,其回收市场规模达到10.1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45.97亿元人民币,2025年将超过300亿元人民币。2019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而2019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仅为4.68%,由此对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加大。因此,本项目可能形成的产业规模巨大,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5. 优先使用产业领域及地方区域:本设备优先使用退役或废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尤其涉及退役动力电池再生利用及其污染防治。 
6. 初步意向交易方式及金额:  欢迎垂询。 
7.行业状况鉴于废锂离子电池及其生产废料具有环境危害性和资源价值性的双重属性,世界各国的研究者对其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展了大量研究,成为近年来电子废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正极材料中含有Li、Co和Ni等高价值的有色金属,正极材料约占整个锂离子电池制造成本的30%-50%,是锂离子电池中价值最高的部件,同时随着正极材料制备及改性技术的不断发展,正极材料的组成将越来越复杂,因此正极材料是废锂离子电池回收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发展的废锂离子电池回收工艺主要包括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生物冶金及其组合工艺。由于退役动力电池处理处置过程涉及机械法、化学法和热处理等方法,其发展趋势是各种方法取长补短、协同配合,实现退役动力电池的“近全组分”资源化利用。因此,未来应进一步强化过程集成技术的开发,以实现全流程最优。  
展示方式:模型)   展板图文  多媒体演示   
展示要求:设备尺寸:长0.8 m*宽0.8 m *高1.2米电源:无功率:无

最新动态